查看原文
其他

郭小安、董天策:谣言、传播媒介与集体行动

 [摘要]:流行观点认为,网络谣言容易引起恐慌蔓延和大规模集体行动,但深入挖掘谣言、传播媒介与集体行动的关系,就会发现实际情形相当复杂。本文选取江苏响水爆炸谣言、武汉雾霾谣言、山西地震谣言三个案例,深入分析在谣言引发的恐慌过程中,不同传播渠道所导致的不同行动指向。研究表明:谣言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具有不同的扩散效应与集体行动效应。谣言以传统的社会网络关系为传播渠道,借助于熟人间的高度信任、情绪感染与从众效应,更容易引发大规模的集体行动。而主要依托互联网空间传播的谣言,如果应对及时,处理得当,往往“始于互联网,也消于互联网”。因此,网络谣言与集体行动之间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二者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理想的辟谣方式是政府权威信息供给、传统媒体及时跟进、网民自我净化的联动协同。

  在2012年《人民日报》统计的十大谣言中,多起谣言引发社会恐慌,甚至还有几起引发大规模的集体行动。现有研究中,把互联网视为谣言泛滥甚至集体行动的“罪魁祸首”,乃是比较流行的观点。但是,如果深入挖掘谣言、传播媒介与集体行动的关系,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本文关注的焦点是: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为什么有些谣言导致了大规模的集体行动,而有些谣言却可以幸免?它们之间有何影响要素?
1
一、研究缘起
 &理论综述
1
核心概念界定
  谣言现象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对于什么是谣言一直都没有令人信服的界定。罗伯特·纳普把谣言定义为“没有经过官方证实的非正式的假设”[1],卡普费雷则补充为“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辟谣的信息”[2]。这两个定义尽管引发不少争议,却揭示了谣言的两大特征:未经证实与官方辟谣。本文选取的谣言案例都具有这样的特征。需要指出的是,谣言与传言、流言几个概念总是纠缠不清,经常混用,最近有学者从规范的角度区分了流言与谣言。董天策认为,“传言与流言,都是辗转流传或流播的信息,它既有自然产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换言之,传言或流言是在社会公众中相互传播的有关共同问题的信息,可能不确切,但并非有意讹传。而谣言则是有意捏造的关于某人或某事的信息,往往是虚假的。”[3]周裕琼对谣言、流言、都市传说三组概念作出了区别,指出流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交语言,表现为群体社交中谈及的与个人私生活相关的闲言碎语,而谣言则是一种集体行为,是在处于信息模糊和危机情景下的集体求知过程,是对社会现实的假想或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4]  关于“集体行动”,国外比较接近的概念是“集群行为”、“集体行为”、“社会运动”等,国内也有“集体抗争”、“群体性事件”、“社会冲突”等概念,从而构成一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单光鼐从“诉求”、“组织化程度”、“持续时间”和“对制度的扰乱程度”四个维度,将相关概念排列成一个谱系,程度由轻到重依此为:“集体行为”、“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5];王国勤则从名目繁多的相似概念中提炼出共同的特征并予以归纳,指出“集体行动”是一个统摄性的总概念,是“由于各种利益即将或已被损害或剥夺而引发的旨在维护或索赔的利益表达的行动或过程”[6]。  本文将谣言与集体行动在层次上区分开来,认为谣言是一种观念上或者舆论上的集体行为,如果借助于某些传播媒介或情景触动,有可能引发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是“行动主体为了利益表达和规避风险等产生的行为或过程”,它比集体行为具有更高的层次。因此,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什么因素促使谣言这一集体行为转化为集体行动?
理论综述与梳理
  从现有文献看,谣言研究主要集中于谣言的产生动机和传播规律。此外,有学者将谣言与社会动员、政治参与和社会抗议/社会抗争结合起来,拓宽了谣言的研究视角。美国历史学家孔飞力以乾隆年间的“叫魂”妖术大恐慌为例,探析谣言与君主制内在矛盾的密切联系,揭示谣言的权力补偿和动员功能 [7]。苏萍在《谣言与近代教案》中指出,谣言事实上是当时士大夫动员民众参与反教运动屡试不爽的手段[8];李若建在《虚实之间: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谣言研究》中指出,引发大规模社会恐慌和动员的谣言,如“毛人水怪”谣言、“割蛋”谣言、“仙水神药”谣言以及投毒谣言,是社会环境投射的影子,与民众的集体记忆紧密相关[9]。张雷认为谣言与公众情绪结合起来很容易导致政治动员,以非政治形态甚至娱乐形态出现的谣言具有很强的煽动性、蛊惑性,遇到合适的政治温床,经过传播与演化,加上挟带了传播者的情绪、怨恨、希冀,最终可能导致群体性的政治动员行动[10]。胡泳认为谣言是一种政治抗议,“谣言是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特殊爆发,是弱势群体进行政治抗议的特殊渠道”[11]。在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法律不健全的情形下,谣言的抗议和防卫功能尤其突出。周裕琼等人关注群体性事件谣言的发生规律,把群体性事件爆发的谣言定性为“泄愤式谣言”,并借用斯科特的提法把谣言称为“弱者的武器”,把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视为“弱者反抗的权力,谣言将弱者作为武器,造势、解释、用势,为草根赢得舆论的同情,同时,通过行动动员、野闻直播和在线参与等方式,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催化、阐释且重构了群体性事件”[12]。  有关谣言与传播媒介的互动关系,当前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的“群体极化”概念,他认为互联网是谣言的罪魁祸首,容易引发大规模的政治动员。“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13]。与“群体极化”针锋相对的观点是“无影灯效应”。喻国明认为,“互联网是谣言的温床”这一说法是个伪命题,因为互联网也是辟谣的有利工具,只要广开言路就可以有效制止谣言。他提出“无影灯效应”这一新概念,即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有不全面之处,就好比每一盏灯都有“灯下黑”。而当所有知情人的观点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互相补充、纠错的关系,从而实现真相的再现[14]。周裕琼通过实验方法证明,QQ群聊达到一定深度会削弱谣言可信度,它并没有同化网络谣言,反而异化了网络谣言,使之更不可信[15]。   综合上述,有关谣言与集体行动的研究主要论及谣言与社会动员、谣言与社会抗议、谣言与政治参与等,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谣言在群体性事件中如何作为公众维护权益,表达愤怒的特殊途径,而对于谣言如何引发集体行动,尤其是对新媒体时代不同传播渠道中的谣言如何引发集体行动,则鲜有关注。
研究设计及方法
  本文采用案例对比研究法来探讨在不同的传播媒介条件下谣言与集体行动的互动关系。案例的选取,主要考虑同质性和差异性两大指标,同质性是指选取的案例具有可比性,差异性是指所取案例具有各自的代表性。考虑到目前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研究(泄愤式谣言)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涉及恐慌型谣言[②]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选取江苏响水爆炸谣言、武汉雾霾谣言、山西地震谣言三个公共安全事件中的谣言案例,深入分析在谣言引发的恐慌过程中,不同传播渠道所导致的不同行动指向。
江苏响水爆炸谣言:
人际传播与集体行动
  2011年2月10日凌晨2时许,有人传言,江苏响水陈家港化工园区有化工厂发生毒气外溢,面临爆炸,镇区部分群众产生恐慌,纷纷逃往县城。逃离途中由于拥堵而发生交通事故,导致4人死亡。这起谣言主要依托人际传播得以迅速扩散,而且导致人们的集体行动。
1
发酵:结构性怨恨的形成与情绪累积
  这起谣言之所以引发恐慌而逃跑的集体行动,与公众的结构性怨恨和负面情绪具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响水县化工园区发生过多起爆炸与泄漏的安全事故:2007年11月27日,园区内的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发生爆炸,致8人死亡数十人受伤;2010年11月23日,园区内的江苏大和氯碱化工公司发生氯气泄漏,导致江苏之江化工公司30多名员工中毒。这两起爆炸事件给公众心理留下深刻的记忆伤痕,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引发群众神经紧张。加上响水生态化工园区从2002年以来已吸引40多家化工企业入驻,对化工企业的污染和安全隐患,附近村民多次向当地政府反映而毫无结果,村民的恐慌越聚越大,谣言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谣言发生后,草港村一老人痛心向记者诉苦:“自2002年以来,已经跟化工厂战战兢兢地相处了8年多,我们就住在炸药桶边上,你说我们怕不怕?”还有村民说:“一听说化工厂要爆炸,不管是不是谣言,先跑再说,保命要紧,而且大家确确实实闻到了刺鼻味道。”甚至有村民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后再听到类似谣言,他还是会选择逃跑。
传播与扩散:情景触发与人际传播
  社会网络是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生意伙伴关系、种族信仰关系、村民关系等。社会网络理论有两大分析要素:关系要素和结构要素。关系要素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的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结构要素则关注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讨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形成和演进模式。  江苏响水爆炸谣言的传播和扩散,正是依循社会网络展开,传播渠道可概括为人际传播。陈家港化工园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园区内分布40余个化工厂,主要从事医药、农药、生物化工制品和石油化工等产品生产,周围有数万居民居住。从2007年到2011年发生多起氯气泄漏和工厂爆炸事件,当地居民人心惶惶。谣言发生前不久,工业园区经常传来刺鼻的气味,附近居民已多次向工业园区和当地政府反映,都未得到满意答复。附近居民犹如惊弓之鸟,处于集体行动的临界点,任何导火索可能点燃这种情绪。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园区附近居民具有“熟人社会”特征,在面临共同的安全隐患和共同利益诉求之时,这种关系网络呈现出强联系和高聚合的特征,很容易激活谣言扩散。2月9日晚10时许,工人刘某给响水生态化工园区新建绿利来化工厂运送沙土,发现厂区一车间冒热气,未经核实,他就打电话告诉其正在打牌的朋友桑某,称绿利来厂区有氯气泄漏,告知桑某快跑。桑某等在场二十余人,立即通知各自亲友转移避难。就这样,这起谣言在熟人圈内迅速传开。在一条条短信和电话的传递中,最初发现状况的绿利来化工厂被置换为园区内另一家企业大和氯碱厂,而事件程度也在人们口耳相传中愈发严重,最终导致这场声势浩大的万人大逃亡。
从众效应与集体行动
  社会心理学揭示,强社会网络关系更容易导致从众行为,从而引发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作为个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一种社会现象,从众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引起从众行为的压力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的,很多情况下个体想象中的群体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行为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中的大多数倾向相一致的行为;(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而从众,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其表现为“人云亦云”的盲目跟从;(3)尽管从众有时并非个体本意,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具有自愿性。[16]  还原江苏响水爆炸整个事件的真相就会发现,强社会关系网络与熟人间的相互感染与从众,正是导致集体行动的关键因素。在百度响水贴吧,一位参与过逃亡的网友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当时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拼命往前挤,有人用两条腿在往前跑,有人穿着大衣,披着棉袄,开着电瓶车,有人开着摩托车还带着老婆孩子,有人开着三轮卡,小小的三轮卡上挤满了人,也有人开着面包车、小汽车、拉货用的大电瓶车,轻卡和重卡上面都是满满的一卡车人,车上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裹着被子的婴儿,都是拖家带口,举家迁徙”[17]。当地联防队员潘东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了当时的场景:他凌晨接到叔叔电话,电话那端,就在响陈公路旁的叔叔语气异常急促:“不得了了,赶紧跑吧,化工厂要爆炸了,公路上好多人都在逃命呢!”这是一条连接响水县城和下辖陈家港镇的主干道,几分钟后,没当回事儿的潘东再次被电话惊醒,叔叔的催促越发焦急:“起来了没有?快点快点啊!”院门外传来一阵嘈杂声,潘东大开门一看,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各种各样的车,私家车、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一辆接一辆,裹挟着满脸惊恐的人流涌向响陈公路[18]。
武汉雾霾爆炸谣言
网络传播与网络辟谣
  武汉雾霾谣言,不管是谣言传播还是辟谣途径,都依托互联网。2012年6月11号上午十点,武汉大部分地区被一片黄色烟雾笼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酸味。10点30分左右,一则“武钢锅炉爆炸、氯气泄漏”的谣言在微博出现。随后,各大网络社区、QQ群疯狂转发。随即出现一则“有图有真相”的微博,称“氯气管道破裂,大量氯气外泄”,“已有多人身体不适,出现中毒症状”,并附上一张所谓实地拍摄的现场照片。  互联网虽然为谣言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方便,但也为辟谣和自我净化提供了快速的通道。武汉雾霭爆炸谣言发生后,有关爆炸消息的真假顿时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不到一个小时,这则爆炸性信息的虚假性在网上暴露无遗。网友指出,网上流传的化工厂爆炸、泄漏的照片,系2012年1月2日旧照,图片的原地址来源于本地一网站“网民有话说”栏目,现在被造谣者“移花接木”。另外,网络流传的“石化爆炸”视频,经核实也是一段4年前的视频。网友这种针锋相对的辟谣,效果非常明显,有效遏制了谣言与恐慌的蔓延。同时,网友还把当时网上有关全国各地雾霭天气的消息发布在网上,进一步揭穿“爆炸”、“氯气泄漏”等消息的虚假。

  可以说,正是互联网提供的多元化信息为网民的辟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还原这一场景,笔者通过百度新闻高级搜索,在高级搜索中关键词一栏输入“雾霭天气”,时间跨度为2012年5月11日—2012年6月11日,按照时间排序,搜索结果出现了相关新闻463篇。整理后发现,在武汉雾霭谣言发生之时,如果在那时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输入“雾霭天气”,或者“武汉雾霾天气”,可以得到数百条全国各地雾霾天气的新闻,这为网民的深度讨论和自我净化无疑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下表为“武汉雾霾”谣言发生时网络上可供查询的“全国各地雾霾天气的相关报道”

新闻标题及稿件来源

媒体机构

2012-06-11 10:47

华东部分地区持续雾霾天气

新华网

2012-06-11 10:13

四问南京黄霾闷城:怎么只是轻度污染?

中国江苏网

2012-06-11 09:24

扬州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霾预警

中国江苏网

2012-06-11 09:20

南京10日污染远超警戒,待1天等于抽15包烟

人民网

2012-06-11 07:08

江苏省内11市出现雾霾天气

人民网

2012-06-07 05:47

济宁迎来阴霾天气

齐鲁晚报

2012-05-21 5:28

成都连日出现雾霾天气

搜狐网

2012-05-21 15:28

多地再遭雾霾围城交通受阻空气质量持续走低

新浪网

(资料来源:通过百度新闻高级搜索数据整理而成)

  

下表为“武汉雾霾”谣言网友辟谣的内容

新浪微博

辟谣及自我净化的内容

高岸明

这事很容易判断:氯气有强刺激性的臭味,剧毒,中学化学课都教过,课上也应做过实验。武汉情况显然不符合这个特点。谣言止于知识,恐慌止于理性。//@李亦非:重要的是要给出一个解释

局长别开枪是我

回复@他叫我acid先不说相关部门公信力如何,居然还有人一口咬定是氯气泄露,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南京安徽武汉如此大范围的雾霾,敢问是哪家化工厂这么牛逼?要真是氯气泄露,就这种浓度,武汉恐怕没几个活人了。有些人就是喜欢人云亦云,宁愿强迫自己去相信谣言也不愿动动脑子。

超大_超级猪仙

1,氯气密度比空气大。2,氯气浓度300mg/m^3时,可造成致命损害;3000mg/m^3时,危及生命。如果按照图中的样子,武汉早就变成死城了。你们财经网能整几个理科生做编辑么?

SCer_闪电战

而且氯气比空气重,如果氯气让漫天都成黄色武汉还不成死城啊//@petriv: 财经网记者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种大规模投入使用的化学武器就是氯气么//@LLcPeter:擦,要是武钢氯气泄露导致武汉雾霾天,武钢附近还不至少死个几万啊

Desperate-man

如果真的是氯气泄漏并且达到如此影响能见度的程度,街上的人早死光光了。造谣也要有点常识。俺当年在化工厂工作的时候才见识了啥子是毒气泄漏。

cd熙熙

百度一下下就知道武汉今日的天气叫做灰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粒子形成的大气混浊现象,灰霾与肺癌有着七年之痒,即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亲,你还能淡定吗?

(资料来源:根据新浪微博评论整理而成)

  当然,在武汉雾霾天气发生后,如果不在第一时间提供权威的官方信息,很难制止谣言的传播。武汉雾霾谣言发生后,当地政府部门的反应相当迅速,武汉市环保局、安监局、消防、公安等部门均在第一时间相继通过微博发布最新消息。消防部门指出,当天只发生过一起火警,而且火势并不大,不足以导致大雾迷城。武钢、武石化等“嫌疑”单位也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辟谣。而气象部门及时发布最新的空气监测信息,坦诚公布了空气质量的严重性。这一举措无疑有助于塑立公共部门的公信力,赢得市民的理解与支持。与此同时,造谣者迅速被刑拘,更让谣言迅速破灭。2012年6月11日晚,经过武汉市公安机关的侦查,在网上编造“化工厂爆炸”谣言的易某、于某被警方逮捕,谣言于是逐渐止息。在武汉雾霭谣言的应对过程中,多部门密切配合行动的“集团作战”,收到显著效果。

下表为武汉雾霭谣言中政府联动辟谣

涉事职能部门

辟谣内容

武汉市环保局

上午10时30分,武汉中心气象台微博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13分钟后,武汉市环保局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网友关注,称已联同市城管局、市气象局调查大雾原因,“请各位网友不必惊慌,耐心等待”

武钢集团

上午11时12分,武钢集团官方微博首先发布消息:当日武钢未接任何事故报告,更不用说可能污染全城的“锅炉爆炸”这样的特大事故。

青山区人民政府

11时55分,青山区政府官方微博发布微博辟谣,称青山区未发生任何泄漏、爆炸事故。

武汉石化

武汉石化官方微博随后发布,近期已停产检修设备,无任何事故;

武汉市政府

当日下午1时许,武汉市政府首次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确认全市未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

武汉消防部门

武汉消防部门回应:“全市上午仅天门墩出警了一次,但是并非大火。”

武汉市政府门户网站

武汉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消息称“该市林业、公安消防局核实,今日上午武汉市未出现森林火灾与大面积社会火灾事故。”

武汉市政府、湖北省政府

下午4点,首份由政府发布的天气原因权威调查公布:经安监、环保部门核实,我市未发生爆炸和有毒气体泄漏事故,也未发生大面积燃烧秸秆现象。据气象部门分析,雾霭天气由于燃烧秸秆导致。

(资料来源:《武汉各方联动迎战雾霾网络谣言》,《湖北日报》,2012年6月12日)


山西地震谣言
网络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交织
  山西地震谣言的传播过程,是典型的网络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交织的案例。最初由于公众对山西地震预演的误读,通过手机等通讯工具大范围传播,引起公众恐慌。有关部门积极辟谣,缓解了事态的蔓延。2010年1月24日,山西运城发生4.8级地震,这对官方辟谣的努力可谓是致命打击。1月20日至22日,有关地震谣言在互联网上传播变异,并通过人际传播迅速扩散,导致百万人集体行动,露宿街头。
1
谣言的发酵:集体记忆、误读与想象

  山西地震谣言与集体记忆密不可分。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仅10分钟,谣言就开始露头,如在上海、北京、江浙等地区,流传得最广的谣言有两个:一是浙江省嘉兴和上海间发生5.7级地震;二是北京局部地区发生2级轻微地震,当天晚上将有2~6级地震。此后,有关地震的谣言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波及整个中国。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中输入“地震谣言”,时间截取2008年5月12日—2010年2月21日,即从汶川地震到山西地震谣言的时间段,可搜索到167000篇新闻。整理后发现,汶川地震后的地震谣言比比皆是,而山西地震谣言又在所有地震谣言中,动员效应最广泛,后果最为严重的一起。

下表为汶川地震后至山西地震谣言发生之前全国各地流传的各类谣言

时间

谣言涉及地点

2009-08-10

南充地震谣言

2010-01-30

江苏地震谣言

2009-05-05

宜昌地震谣言

2009-04-10

安徽地震谣言

2009-02-13

衡阳地震谣言

2009-02-04

内蒙古赤峰谣言

2008-10-17

广西地震谣言

2008-09-14

海南地震谣言

2008-06-22

西安地震谣言

 (资料来源:根据百度新闻高级搜索整理而成)

  从山西地震谣言的传播过程来看,除了集体记忆,还与情景触动引发的集体想象和误读有关。在山西“地震谣言”引发百万人露宿街头后,山西省地震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此次地震谣言源于市民对地震应急演练的误解。2010年1月6日至13日,根据山西省政府安排,山西省地震局对全省地震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很多部门根据预案进行了地震应急演练,该活动被部分市民误认为要发生地震了。[19]据《山西青年报》2010年1月19日报道,1月15日,有关地震谣言的信息开始大范围通过手机传播:“最近各大医院正在搞防震演练,看来太原近期会发生大地震”。此后,“地震传言”进一步升级,从手机短信流向互联网空间,“我已经看过山西省地震局网站上的地震目录,上面写着六级以上地震。”该信息还注了一个网址,以加强可信度。网络上传播的谣言进一步加剧了事态的发展。事后,山西地震局办公室张主任解释说,该谣言也是源于部分公众的误读,因为地震目录每周公布一次,最近并没有监测到有感地震,部分市民所说的“六级以上地震”,是对地震目录的误解,“在目录中,除了后面的地点外,基本上都是数字和字母,部分网友把前面的编号误解为震级了,其实只有‘ML’后面标记的才是震级。”[20]

下表为山西运城地震谣言后引发的各类质疑

质疑政府的公信力

A1:谣言初始,官方出来辟谣,但现在,又证明了一个真理,谣言是什么?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gnmob

A2:所以这个面对公众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很重要啊

小汪洋

A3:请用一句话形容中国国家地震局——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辣椒留香

A4:地震局老是预测错,或者根本就没有预测,一帮人拿着纳税人的钱,只会玩些马后炮的套路,地震发生了就说这必然那必然,没有发生地震就大骂预测错误的民间人士是“恶意造谣”。总之,官方没有公信力了,所以大家只好相信非官方了。

鬼文子

A5:政府是干什么的,单评一句话就让他搞乱了,地震部门干什么吃的,,

头头光了

A6:然而我们恐慌的不是地震,恐慌的是公信力,恐慌的是因特网时代有些消息仍旧姗姗来迟!

Subrise

A7:信政府,得永生。提高政府公信力,从你我做起。

第五岛

A9:看到山西地地震的传言,为什么地震局一再辟谣人们就是不听呢?为什么人们要信谣言呢?可悲呀!

上古残阳

对专家的不信任

B1:1月22山西地震局在媒体上辟谣说近期山西不会有地震,1月24上午,山西河津市发生4.8级有感地震,运城全市普遍有震感,经过这次忽悠,问天下,谁是专家?山西人民还会把山西地震局的人当专家吗?山西地震局,你们还好意思以专家自居吗?赶紧回家抱孩子去吧!我真的很好奇,地震局,你们整天忙着干什么?是忙着营造天下太平的和谐盛世,而对‘地动山摇’进行辟谣吗?

秀才江湖

B2:专家一辟谣,赶快买账篷.

李寻欢1990

B3:以后记住,辟谣就是预报.人家也是一番苦心嘛.

苏一先

B4:某个传闻,只要主流一辟谣,成真的可能性有80%以上。

Hegieer

(资料来源:据天涯社区网友评论抽样整理)

  更为关键的是,2010年1月24日,山西运城已经发生4.8级地震,谣言变成预言的事实,对官方的辟谣可谓是致命的打击。此后,山西省地震局出面辩称4.8级地震不属于破坏性地震,更引起民意的强烈反弹,这也为地震谣言在网络中不断发酵、变异、放大,而官方辟谣难有成效埋下伏笔。

谣言传播、变异、扩散以及集体行动

  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发酵,中间有公众的两次误读,一次反辟谣引起的信任危机,公众已成惊弓之鸟,处于集体行动的临界点,任何导火索都可能引发大规模行动。2010年2月20,在校大学生付文晖在网上发布的帖子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在《百度贴吧》发布的《要命的进来》帖文称:“我爸的一个朋友,国家地震观测站的,也是打电话来,说震的几率很大!大约是90%的几率,愿大家好运!这绝对权威!”此后,该谣言在网上不断传播和变异,且不断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的方式在熟人社会中传播,造成晋中、吕梁、太原、阳泉等地几十个县市上百万人走上街道等待“地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下表为山西地震谣言的传播和变异

时间

内容

发布者

2201740分左右

把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写成你好,21日下午6点以前有六级地震注意的手机短信息发送。

李晋荣

220日23时15

在《百度贴吧》发布《要命的进来》帖文:我爸的一个朋友,国家地震观测站的,也是打电话来,说震的机率很大!大约是90%的几率,愿大家好运!这绝对权威!””

付文晖

2月21日5时左右

在《百度贴吧》多地发布《最新山西地震消息》:山西2010221日地震消息,据官方报道,山西吕梁地区死亡36人,伤亡人数正在统计中。晋中、太原、大同等地未来72小时可能发生不下30次余震,余震范围包括山西晋中、晋南地区、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大家及时防范。

2月21日6时许

“10085”名义发送地震局公告:今晚8时太原要地震,请大家不要传阅,做好预防工作,尽量减少人员伤亡的信息。

朱宏国

2月22上午

出于玩笑以“10086”名义发送“地震局公告:今晚8时太原要地震,请大家不要传阅,做好预防工作,尽量减少人员伤亡”的信息

韩跃跃

(资料来源:《山西地震谣言演变全程披露》,《城市晚报》,2010年2月26

  山西地震谣言的始作俑者是大学生付文晖在百度贴吧的帖文,但是,让公众走向街头则是熟人间的人际传播。付文晖的网络谣言内容仅仅是作为原材料,真正起到动员效应的是手机、电话等传统媒介在熟人间的传播。据事后媒体采访,当事人的事后回忆还原出谣言传播的情形。以下两个代表人物阿科和小高的“经历”,可谓是当时的缩影[21]。  2010年2月20日晚上8点多,阿科不无惊愕地获知了“地震的具体时间”。短信是一位朋友发过来的,称:“家人们,明天早上6点以前榆次太原地区有地震,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并转告身边的朋友们,切记!!!”“当时心里就有点慌”,昨日下午,阿科接受采访时说,因为今年1月下旬,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处曾发生过4.8级地震,其后民间纷纷传言,山西还将有地震,有了这个“心理预期”,他对于这条短信就多多少少有些相信。阿科开始不停地给家人和朋友打电话,他特别挂念在运城的女友,不知那边现在是个什么情况。要命的是,手机显示网络繁忙,怎么也打不出去,“心急得不得了,冷汗也出来了。”这时,阿科的舅舅、哥哥也从太原家中打电话来(座机有时还能通),催着赶紧下楼,于是阿科未敢磨蹭,提着暖壶就往下走。  “凌晨4∶30,姐姐电话,‘姑父打电话说待会儿要地震,赶紧叫妈妈起床。’吃惊,想起了四川地震的惨象。我穿衣服的同时在想,如果真有地震,我首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带点什么(水、手电筒、手机),躲在哪里。”   家住山西省清徐县东于镇的小高接受采访时还原了当时的情形,称“凌晨4∶30,电话声大作,过后我被老妈叫醒,惊呼:‘要地震了,赶快穿衣服。’”他先是一惊,看了看电灯,不动,定了定神,然后钻回被窝,继续睡觉去了,而小高的高中同学,现就读于太原某高校的小张就是当天被吵醒后“等地震”的人之一。“不到4∶00就有人给我打电话,我开始没接,但后来我同学给我打电话,邻居也过来敲门,我就起来了,把爸妈也叫醒,还给在太原的哥哥打了电话,”小张说。不信归不信,出于对亲友的关心,小雅还是给舅舅打了一个电话。“他没起,说是住在高楼,楼房的抗震能力强,不怕。”小雅表示,虽然知道地震的传言很可能是假的,但别人通知自己也好,自己转告别人也好,都是出于好心。21日晚,她和另外3个初中同学一起聚会时聊起此事。其间,在北京读大学的小丁十分意外:“我根本就没听说此事,也没人告诉我爸妈,我们一家都睡得很好。我是北京的号,也没收到短信。”  在百度贴吧“清徐吧”上,网友“千度过客”在21日凌晨4:28发帖子询问:“大家都是几点被地震谣言吵醒的?”回复该帖的多数网友表示,自己在3∶00到4∶30之间被吵醒。网友“qpqpqp88”写道,“俺睡到3∶00起来泡了碗面,之后就不停接到朋友的电话,关键是人情在啊!”
结论与反思

  第一,谣言在不同传播媒介的扩散效应。表面上看,网络谣言更容易引发集体行动,但通过三个案例的对比,我们发现,网络谣言与集体行动之间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二者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网络确实可以为传谣和动员推波助澜,但是,网络同时也为谣言的预警、监控和应对提供了便利。在上述三起案例中,谣言通过网络空间传播时存在更多的中间环节和缓冲带,网络谣言其实是公众为规避风险的一种“投石问路”行为,公众往往采取观望态度,如果处理得当,则不容易引发集体行动。如果谣言通过强社会关系网络,经由口耳相传以及手机、电话等人际传播方式传播,则具有更大杀伤力,由于熟人间的高度信任、情绪感染与从众效应,更容易容易引发大规模的集体行动。  第二,互联网会加大偏见还是具有自我净化功能?这与诸多因素相关,譬如谣言与公众利益的相关度(是否有求真的动机)、公众是否具有刻板意见(是否有求真的可能)、信息是否多元(是否有求真的能力)。一般而言,对恐慌式谣言的辟谣效果最好,对泄愤式谣言的辟谣效果最差。这是因为,泄愤式谣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非直接利益型的社会抗议,公众存在强烈的刻板意见和负面情绪(如涉官、涉警、涉富),这种情形下,不管是通过哪种传播渠道传播,都是越讨论越容易极端化,辟谣效果微乎其微,甚至适得其反。恐慌型谣言由于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如果有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公众更有可能进行充分讨论和自我澄清。在此情形下,互联网具有良好的辟谣和自我净化功能。但是,如果网络谣言没有得到及时应对,一旦与线下人际传播交织在一起,此种情形更容易引发大规模的集体行动。  第三,理想的辟谣方式是联动协同辟谣:政府权威信息供给、传统媒体及时跟进、网民自我净化(意见领袖、民间组织、网民相互讨论)。在联动协同辟谣的过程中,多元化的信息素材与权威信息的及时供给,是辟谣的关键点。从传播媒介的技术特点来看,这种共同协作的模式更易在互联网上达成。当然,对于谣言的治理,治本之道还在于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在日常管理中做到信息透明,决策民主,提高公众制度化参与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缓解公众焦虑,这才是破除谣言的治本之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